前言
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是独一无二的,充满了挑战、选择、痛苦与喜悦。我叫陈露,一个来自四川南部小镇的普通青年。从专科生到创业者,从自卑到自信,从班级管理到社群影响力,我经历了许多困惑和突破。一路走来,我始终坚持“行动中的思考者”这个理念,知行合一,持续反思与成长。今天,我想把我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详细地分享出来,希望能为正在迷茫、挣扎、寻找方向的你,带去一点点启发和力量。
一、起点:标签与自我怀疑
1.1 高考与专科生的身份
我的成长轨迹,从高考的两次失利开始。第一次高考只上了三本线,第二次好不容易冲上了二本线,却因为志愿填报失误,最终进入了专科。我所在的西安外国语大学高职学院,师资和本科学院几乎一样,但社会标签却完全不同。
专科生的身份,一度让我觉得低人一等。社会和家庭都在无形中灌输着分层观念——你是一本、二本、三本,甚至清华、北大的学生才值得“仰视”,而专科生则仿佛天生就该“自卑”。这种标签深深影响了我的自我认知,让我在刚入学的那段时间,时常怀疑自己的价值和未来。
1.2 环境的消极与自我突破的决心
进入大学后,我发现班级里很多同学因为类似的原因而变得消极。大家觉得专科班没有发展前途,许多人只是“混日子”。整个班级氛围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和希望。我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我开始思考:难道我的未来就被“专科生”这个标签限定了吗?难道资源有限就注定无法成长吗?
我不相信。我告诉自己,与其忍受黑暗,不如主动点燃蜡烛。只有自己变了,身边的人和环境才会随之改变。这种思维方式,成为我后续所有行动的原动力。
二、专业困惑与主动试错
2.1 英语教育专业的选择与迷茫
我的专业是英语教育。坦率地说,我并不是因为热爱英语而选择了这个专业,而是因为分数和填报志愿的结果。刚入学时,我对英语教育并不了解,也并不喜欢。每次上课都觉得很枯燥,甚至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我开始问自己:“这是我喜欢的专业吗?如果不是,我为什么还要继续做?”这个“为什么”,成为我不断反思和行动的起点。
2.2 家教经历:主动营销与服务客户
既然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那就去尝试。我开始在西安的小寨家教市场做家教。那条街上,每个假期都有上百名大学生在做家教。我不是最优秀的那一个,但我做了点不一样的事情:自己设计海报、印名片,主动和家长、学生沟通。短时间内,我就得到了家教的机会,并且通过服务客户获得了更多转介绍。
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主动营销和沟通能力对个人成长非常重要。即使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也可以通过实际行动去探索、验证和积累经验。
2.3 放弃与选择:不被专业束缚
在做家教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并不适合长期做家教。于是我果断放弃,继续探索更多可能。我相信,专业只是成长的一部分,真正决定个人发展的,是持续的探索和主动的尝试。不要因为学了某个专业,就只做这一件事。资源有限不可怕,关键是如何主动寻找并创造机会。
三、学生组织实践:从自卑到自信
3.1 班长竞选:迈出第一步的勇气
在大学以前,我是一个非常自卑、内向的人,口才不好,普通话也说得不标准。但班级的消极氛围让我感到紧张和不安。我无法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三四年会是什么样的生活。
于是,在班长竞选时,我鼓起勇气,第一个冲上讲台,讲了半个小时。那次经历让我发现,迈出第一步后,潜能是无限的。很多事情,不是别人告诉你不能做,而是你还没有尝试过。只有行动,才能突破自我设限,发现新的可能。
这一次竞选开启了我从被动到主动的人生选择之旅,也让我坚信:与其忍受黑暗,不如伸手点亮蜡烛。
3.2 学生会管理:危机即机遇
后来,我加入了学生会。学生会里有多数人提及的“官僚文化”、管理困境,很多同学对组织持消极态度。我没有选择逃避,而是主动提出改进措施,推动组织创新。我认为,危机即机遇,环境越差,提升空间越大。
我查阅了其他高校的经验,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江大大学学生联合会主席李可佳曾经在博客上公开了他大学经营学生社团组织的经验对我影响最大,那时他已经毕业在北京顶级传播咨询公司工作,我读了他的文章,还专门给他写去了邮件请教学生组织管理的课题,没想到后来他直接把他大学出版的书稿电子版直接发给我了,后来成为了我人生中进入一个新领域的贵人及创业合伙人。
此后,我写了很多改进方案,与老师和学生会的同伴沟通。虽然刚开始没人支持我,但我坚持自己的想法,逐步推动团队氛围转变,提升了组织的凝聚力和效率,主要是让大家开始相信从我们开始一点点改变是有可能的。
3.3 主席团竞选:自信与责任感
在学生会主席团竞选中,我准备了系统的组织创新方案,且是所有竞选人中唯一一个脱稿参加演讲的人,我也凭借自己的热情和渴望获得了大家的认可,最终成为副主席人选。自信是改变自我与影响他人的核心动力。只有你相信自己,别人才能相信你。即使别人不理解,我也坚持自己的方向,在少数人看不明白时勇敢创新。
我学会了:在任何环境中,不要因为现状很糟糕就放弃。正是因为它糟糕,才有机会去改变。你要相信自己的价值,主动承担责任,成为团队中的榜样。
四、班级文化建设与公益实践
4.1 班级氛围的转变:组织与倾听
班级管理让我深刻体会到,班级氛围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个人能力。我主动组织活动,开展主题班会,鼓励大家分享兴趣和特长,成立了英语角、支教服务队等兴趣小组。通过倾听和沟通,解决了同学对活动的质疑,提升了班级凝聚力。
慢慢地,班级里开始有人主动提议活动,大家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我们班在全院评比中多次获奖,成为“最有凝聚力的班级”。这种氛围的转变,让我看到了团队协作和正向激励的力量。
4.2 公益实践:支教、环保与社区服务
我参与了支教、环保宣传、社区服务等志愿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刚开始时,有人质疑公益没有实际回报,但我坚持下来,发现公益不仅能帮助别人,更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视野。
后来,我到北京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进入传播集团的企业社会责任业务板块工作,公益经历成为我职场竞争力的重要加分项,实现了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双赢,也为我在整个职业生涯里为众多公益机构担任顾问埋下了伏笔。
五、国际交流与多元视野
5.1 国际学生组织与海外交流
我还曾将全球最大的学生组织AIESEC引入了我们学校,记得当初因为涉外组织的原因,我为了审批下一个活动场地找了辅导员六次,才批下来,而后这个国际组织所创造的全球化交流机会改变了很多学弟学妹的人生轨迹。通过参加国际学生组织和海外交流项目,我有机会与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交流思想,了解多元文化背景。国际化视野让我认识到,成长不止于个人和本地,更要放眼全球,拥抱变化和挑战。
跨文化交流让我学会了包容和尊重,也提升了我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与外国朋友的交流,让我意识到,全球化时代的竞争不仅仅是校内、国内,更是世界范围内的青年之间的竞争,但更重要的是打开自己的全球化视野,可以Dream big。
5.2 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学习
在国际交流中,我学会了欣赏不同文化的优点,也反思自身的局限。比如,有些国家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依然保持高强度的学习和自我提升,而我们很多人则在考上大学后选择“放松”。这种差异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态度,也更加珍惜每一次跨文化交流的机会。这段经历,也为后来我发起CAPE全球青年实践网络埋下种子。
你要相信,当下每一段的独特经历都有可能成为下一阶段新故事的全新起点和序言。
六、个人品牌建设与持续分享
6.1 博客、演讲与社群活动
我坚持记录成长过程,分享经验和反思,逐渐形成自己的影响力。博客、演讲、社群活动让我认识到,持续分享和正向输出不仅能帮助别人,也能获得更多认可和资源。个人品牌建设是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实践和总结。
6.2 正向输出与资源积累
通过持续输出和分享,我结识了很多优秀的伙伴,也获得了更多成长机会。比如,大学毕业后,我没有参加任何一场招聘会,而是通过微博与我想去的公司的CEO直接互动,获得了面试和工作的机会。后来,我又通过网络认识的朋友,一起线上协作与共创的机会让彼此互相欣赏,而后被邀请加入了创业团队,实现了从员工到创业者的转变。
个人品牌的积累,让我在职业发展和社群运营中都收获了更多资源和支持。
七、行动与突破:我的核心经验
7.1 行动带来的改变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最重要的收获还是“行动”带来的改变。无论是专科生的身份,还是面对社会标签和环境限制,我始终相信主动去做、持续去试,才是打破困局的关键。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等待环境变好、资源变多、机会来临。但实际上,唯一可以改变的只有自己。当你主动行动时,身边的人和环境也会随之改变。
7.2 坚持目标与自我节奏
面对质疑和不理解,我坚持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外界的声音可以参考,但不能决定我的人生。每个人的成长路径都不同,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式最重要。
影响力来自于真诚和持续的付出。愿意帮助别人,愿意分享经验,愿意主动承担责任,慢慢地大家就会认可你、信任你。无论是班级管理、社群活动还是公益项目,都是这样。
7.3 团队协作与责任担当
在团队和社群中,影响力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持续的付出和真诚的沟通慢慢积累的。你愿意主动承担责任,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分享自己的经验,团队成员才会逐渐认可你、信任你。影响力的建立,依赖于长期的积累和正向反馈。
八、答疑与互动:成长路上的思考
在分享成长故事的过程中,经常有青年朋友向我提问:
面对质疑和不理解,如何坚持自己的选择?
我的回答是:你要有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外界的声音可以参考,但不能决定你的人生。每个人的成长路径都不同,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式最重要。
如何在团队或社群中发挥影响力?
我认为,影响力来自于真诚和持续的付出。你愿意帮助别人,愿意分享经验,愿意主动承担责任,慢慢地大家就会认可你、信任你。无论是班级管理、社群活动还是公益项目,都是这样。
如何面对成长过程中的迷茫和挑战?
成长路上难免有迷茫和挑战,但只要保持行动力和思考力,相信每个人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九、未来展望与持续成长
9.1 持续学习与视野拓展
在未来的规划上,我希望能够持续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无论是专业领域、社群运营、公益实践还是国际交流,我都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去尝试和成长。
9.2 分享与赋能
我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故事,帮助更多青年朋友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学习、实践和反思的过程。无论出身如何、资源多少,只要保持自信和行动力,坚持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就一定能够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十、总结与启示
我的成长故事,是一个普通青年在社会分层、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实现自我突破的真实写照。通过主动行动、持续反思、团队协作、公益实践、国际交流与个人品牌建设,我不仅提升了个人能力,也在社群和社会层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成长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学习、实践和反思的过程。无论出身如何、资源多少,只要保持自信和行动力,坚持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就一定能够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希望我的故事,能为更多青年提供参考和启发,让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成长路径,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贡献的双重提升。
十一、核心细节回顾与经验清单
-
高考失利与专科生标签:两次高考,志愿填报失误,专科生身份带来的自卑与困惑。
-
主动尝试家教:自制海报、主动营销、客户转介绍,发现职业兴趣与能力边界。
-
班长竞选与团队氛围转变:鼓起勇气迈出第一步,激发班级活力,建立兴趣小组,班级获奖。
-
学生会管理与组织创新:面对官僚文化,主动提出改进措施,坚持创新,副主席竞选成功。
-
社群建设与公益实践:发起青年沙龙、公益旅行、跨校联动,助人者人助之,资源积累。
-
国际交流与多元视野:国际学生组织、海外交流,跨文化沟通与包容,全球视野。
-
个人品牌与职业突破:博客分享、网络结识创业伙伴,微博互动获得工作机会,创业转型。
-
行动力与自信心:主动行动带来改变,自信是影响力的根基,持续付出赢得团队认可。
-
成长反思与答疑互动:坚持目标、真诚付出、团队协作,面对质疑与迷茫保持思考与行动。
-
未来展望与持续赋能:持续学习、视野拓展、故事分享,赋能更多青年成长。
十二、结语
成长的路上,我经历了高考失利的痛苦、专科生的自卑、专业选择的迷茫,也收获了团队协作的喜悦、社群影响力的积累、公益实践的成就、国际交流的开阔和个人品牌的塑造。每一次主动尝试、每一次勇敢突破、每一次真诚付出,都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方向。
我相信,行动中的思考者,才是成长路上最有力量的人。愿我的故事,能为你带去一点点勇气和启示。无论你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只要你愿意迈出第一步,持续行动与反思,你一定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注:内容根据在<舟山创意青年聚会>主题成长沙龙分享视频整理。*舟山创意青年聚会>
文/ActionThinker(WeChat ID:ActionThin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