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的设计师,希望可以记录自己的思考,锻炼对于艺术、科技、设计的感知力。
“成长中的设计师,希望可以记录自己的思考,锻炼对于艺术、科技、设计的感知力。”这是董弈同学在她新近开设的个人博客首页上醒目呈现的文字,除了设计师的个人定位,她还加了一句:一个自由自在的人,我顺便翻阅了她的几篇博文,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她这几年的海外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沉淀和思考;我再到CAPE上重读了几篇她五年前留下的专栏文章——看见的变化是经历和体验,而不变的还是那颗持续探索和精进的心。
五年前的CAPE结缘
五年前和她在舟山的那次新鲜的旅游会面,我至今印象深刻,一个才上大二的小姑娘给自己定了大学期间的行动目标——尽可能多的「体验」不一样的经历,以此为指引,让她在短短四年的大学生涯里变得与众不同。她本科毕业后就留美读研,在华盛顿大学学习交互设计,如今作为全职设计师任职于美国某知名科技公司。
上周,她告诉我近日将回国探亲访友,而我有幸作为探访对象之一,甚是开心。我自然开始兴奋起来,曾经那位灵性十足的小姑娘这几年在美国都经历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呢,现今是否还如同曾经那般对世界充满好奇,都在关注怎样的议题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终于在近日相聚。
笑芸先于我们早早的到了餐厅等位,而当我到达的时候,她们俩已经聊开了,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娓娓道来,不紧不慢。在前往餐厅的路上,她还跟我说:“离得近,我要漫步过来,沿途感受并拍摄一下冬日的上海。”她的到来,使得冬日都变得温暖起来。
我问她这些年在那边感觉怎样?她说道:“国内的环境和国外差别还是蛮大的,好久没回来,感觉国内发展好快啊,长期宅居西雅图的她,感觉回国就像进了大城市,这或许是直观的生活感知区别吧,加上近几日在京沪与朋友们的密集会面,感觉在国内的信息密度比在西雅图大了十倍不止,好像国内的伙伴都有一种莫名的焦虑感,曾经的她也有,但这两年她到美国后,似乎不在有这样的焦虑感,开始沉下心来看很多书,发展自己更多的兴趣爱好,比如摄影和钢琴等,感觉在美国那边,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更加平衡一些,但是这种平衡好像也并不影响他们做出一些有趣且有价值的项目。
我好奇的是不紧不慢如何做出好的产品,尤其是在一家顶级的科技公司做设计的她是怎么思考的,刚从北京交流回来的她,连续走访了国内多家领先的设计咨询服务机构,也有一些交流心得和思考和我分享,我就顺着这个话题开始了这次非正式的主题式对话。
不同的产品思维逻辑
我比较关心她在美国的设计经历。她认为美国的大部分科技公司对于用户体验设计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他们在流程上都是基于用户调研=>概念设计=>原型设计=>界面设计=>产品开发的基本流程,然后针对自己的情况做具体的调整。
例如她和她的产品经理原来所在的创业公司就在试图建立这样一套设计规范。【设计流程】从0到1后来她加入现在的公司之后,发现新公司的设计流程就会和原来的非常不一样。整体而言不同的公司都会有自己的设计理念,譬如她听说Snapchat的设计从来不看数据,只看创意,而Google和Booking等公司就会非常注重AB testing,以数据结果来选择设计方案。而她目前的小团队运行模式非常自由,不同项目上并不会依照一个既定的路径。而发生对话,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是一切的基础。
这种模式,或许只适合发生在那些不为生存发愁的大公司,国内大多数团队,优先要解决的可能更多的是现金流压力和生存问题,说不好哪一种模式一定优于另外一种,但思维模式很大程度由团队基因决定,能做的是借鉴彼此的方法,在特定的时期进行切换应用。
她这次回国也欣喜地看到,大部分她接触的设计咨询团队都不仅仅停留在设计落实这一块,还会真正去了解产品的市场需求,商业价值,甲方的团队文化,然后提供设计之外的extra value。设计流程在产品打造的端到端的过程中只起了一部分的作用,毕竟用户体验扮演的价值在产品的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设计师唯有了解对于设计在产品打造过程发挥的作用,才能从商业和市场层面对产品有清晰的认识。
好的团队管理方式
因为小组内的文化比较自由,你的日常工作是如何被安排的呢?
她说,她的领导其实不怎么管她,领导更多的时候像个Coach,一开始面试的时候,她俩就聊过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工作定位,然后全年的工作安排,都是基于一开始自己的期望方向来进行设计和分配的,偶尔再让领导指导一下,更多的情况是自己想要推动的讨论涉及到跨部门沟通,推动不了的时候,寻求领导斡旋及协助。她目前非常喜欢自己工作状态,简单总结来看就是:开开心心去上班,开开心心的下班回家。
我追问道:如此无序的安排,如何保障工作质量和工作进度呢?她接着说:其实在职场上一直有一个误区,就是很多人都习惯了被管理,每天的工作内容都是被安排的,这种方式看似高效,其实不然。在她的团队里,大家都是自我驱动进行工作的,领导的核心工作就是帮大家梳理出列出需要完成的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让大家自己来认领任务,各自选择自己想做的,基本上最后这些自己认领的任务都得到了很好的交付,这种方式在很多强调纪律和管理的公司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事实证明这是有效的。
常规的逻辑和假设是,万一没有员工认领,或者员工少认领了工作怎么办呢,加之工作不饱和等一系列需要考虑的问题,这种焦虑是国内公司领导最容易陷入的思维方式。在她看来,如果员工真不想做,你安排满了,他交付的工作质量也不会好,反而是你赋予了信任之后,员工会想各种办法把这件事做好,所以如何找到员工的志向和乐趣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工作。
不过,还有一个前提,首先这得是一个对的人和团队,才能采用这种放养的方式对待,所以管理者更为核心的工作是如何定义、识别并招到这样优秀的人才,并提供一个相对放纵的环境,让他们进行自我驱动和创造。而那些天天想着如何偷懒的员工,早晚是会被团队自然替换的,因为没有老板不清楚自己的员工有没有认真做事,只是老板点不点破而已。
如何处理与领导的关系
既然老板平时如此随意,你平时都如何跟她相处呢,有没有遇到过难以沟通的情况。
讲求效率的自己,需要经常提醒领导帮忙协调与各部门的沟通和工作推进,其余无它。
万一你积极推动的工作,她不理睬你,你怎么办呢?
如果自己的领导工作懈怠或者多次提醒而不认真反馈自己的工作,在公司是可以越级汇报沟通的,可以找领导的领导或者找领导领导的领导发起工作问题反映和沟通的。整体来讲,氛围还是相对比较融洽的。
在公司都如何学习成长
在如此优秀的公司和团队里工作,你如何保障个人的持续学习和进步呢?
从目前来看,我觉得主要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专业学习。作为设计师,我需要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升,所以我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和方式进行学习,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包括认知学、心理学等与设计相关的系列知识,当然还有艺术修养与创造力的提升。
二是沟通能力。我发现在职场,很重要的一个能力是沟通,所有大大小小的项目开展,都离不开沟通,首先是对上沟通,平行沟通,跨部门沟通,沟通是一门艺术,因为只有清晰的沟通清楚,才有可能说服行动,你的项目才有可能得以推进,尤其是我们这种非常依赖团队协作的工作,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饭后我们合了个影,送她上车后,笑芸对我说:这个姑娘状态不错,很有条理和自己的思路,很喜欢这样高质量的对话。
董弈微信给我留了个言:”欢迎你们俩以后到西雅图来聚啊,到时可以住我家“。
去年我们刚好办了美签,或许冥冥之中是在召唤我们吧!
我相信:有趣的灵魂,终会相遇的。
文/ActionThin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