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越多,价值越大。”

文/谈三三

创业者、NPLUS首席知识官、咨询顾问、社会创新者、公益支持者、独立博客作者……活跃在数字营销领域的陈露,有着不止一个“斜杠”标签。

这些身份看似大相径庭,但精神内核都跟一个词息息相关:分享主义。

2009年,陈露被一篇名为《分享主义:一场思维革命》的文章所启发。

分享主义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尝试的精神实践,是一种将庞大、分隔的世界转化为展现出超级智慧的社会化大脑(Social Brain又称群智)的社会心理态度。我们从用户生成内容(UGC)的现象中可以看到分享主义。同时这也是创作共用(Creative Commons)的宗旨,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趋势。——Issac Mao,风险投资人

“我是分享主义的推崇者和受益者。”陈露说。

十年过去了,“分享主义”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直都在,并一脉相承地贯穿起了他这些年的职场生涯:

过去的十年里,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全社会的数字化进程,个性化消费时代来临,消费者行为发生深刻变化,品牌与用户关系发生转变,这也是NPLUS应时而生的原因之一。陈露的职场生涯起点,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有太多不确定的创业之路,当然也因为坚定,所以一做就做了快十年,他的团队先后踩准了微信公众号开发与运营、朋友圈广告及H5需求爆发、小程序快速崛起等数波微信生态营销革新的红利机会。

他和他的团队坚持以新思维、新技术驱动企业创新,为企业梳理数字化战略蓝图,提供深度融合创意与技术的数字营销解决方案,帮助品牌搭建直面消费者且智能、个性化的沟通、服务与交易平台体系,并通过品牌私域的精细化运营,帮助品牌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信任连接,重塑消费者体验,放大品牌价值。

在公司,他担任了一个特殊的职位——首席知识官,他从个人的实践学习与经验提炼分享,到推动团队的分享文化与方法传递,再到制定整个公司组织的知识管理战略与分享文化的培育计划,乃至促进公司合作生态圈伙伴的分享与共创,都是藉由陈露对「分享的价值与意义」的底层认知框架与思维方式驱动,从小我到大我的蜕变与进化,成为了他职场生涯的独特标签。

本期“我问谈判官”,我们将对话NPLUS首席知识官陈露,聊一聊他如何将”分享主义“运用于企业管理、他和团队伙伴的创业历程,以及作为首届谈判官认证项目学员,他的收获和体会。

*01 公司CKO是什么职位?——“首席知识官” 02 找到志向所在 自创良性循环学习方法 03 草根创业团队无锡集结 肆意挥洒青春虽苦尤甜 04 建立个人知识管理体系 打造个人品牌为时未晚 05 跳出“博弈”的竞争思维 探索“谈判”的共创共赢*

01 公司CKO是什么职务? ——“首席知识官”

陈露的名片上,有三个显著的字母——CKO,常会引发初次见面的合作伙伴的好奇心:

什么是CKO?相较CEO、COO、CFO、CMO,CKO负责哪部分工作?

“首席知识官,Chief Knowledge Officer。”陈露解释道,事实上,在许多全球化的专业服务企业都设有CKO一职,他们的工作目标就是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打造一套知识管理体系及知识分享的企业文化,让每一位新人在加入公司后,能够更高效的汲取公司历史经验与知识,快速熟悉公司业务并提升个人竞争力,同时基于知识管理体系不断迭代公司业务知识,转化为知识资产,最终形成公司核心竞争优势。

NPLUS也不是一开始就设有CKO一职的。

“公司创业早期人员流动率较高,但凡项目组有人事变动,新同事的加入都无法做到快速补位,都要重新再培养一遍,这使项目进展长期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和徘徊,作为一家靠人提供专业服务的公司,这种风险是不可想象的;另外加上公司关键业务知识和经验都掌握在少数业务骨干的脑袋里,一旦他们离职了,对公司来讲,简直就是资产流失。”

陈露说起创业初期的挑战,人员流动率高的问题数度困扰着创始团队。

伴随着团队业务的扩张,NPLUS陆续在无锡、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开疆扩土,如何在统一的企业文化中实现跨地域的高效协作与知识经验的复制迁移?成了上一道难题的加强版。

这让创始团队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恰巧陈露在大学时期就特别关注个人知识管理,创业后又因为企业遇到的困境,自发地研究起组织知识管理,加上他几乎参与了公司从0到1的每一个关键环节的组织变革与项目经历,顺理成章地被当时的核心创始团队任命为“首席知识官”。

“从项目立项到项目结项,沉淀品牌客户知识、项目文档、经验方法、案例作品、奖项、提案方案、解决方案等知识资源,依托数字化共享工具做分享,在新老员工和跨地域分公司中实现经验和知识的平移,当然更加重要的是共享文化的培育。”

一整套数字化流程管理体系,陈露熟稔于心。他从三个维度拆解NPLUS所建立的知识管理体系框架:

1.从内容沉淀维度,建立了全流程的项目管理内容沉淀机制,推行项目经理责任制,对项目相关业务文档及知识信息进行管理;

2.从文化营造维度,不定期组织线上线下分享活动,依托季刊杂志的访谈和公众号内容策展方式,营造公司分享氛围;

3.从知识输出维度,以案例作品作为核心,让每一个项目都得到最大化的价值曝光,促进跨项目组和跨地域的团队经验分享,进而通过案例和知识传播驱动公司行业影响力的提升。

2018年开始,NPLUS建立了品牌中心。

由于NPLUS的服务不像那种标准化产品可以直接销售,所以陈露搭建了一个品牌中心的体系,核心战略就是:以专业输出的方式建立公司品牌。

“知识管理体系的内容整合,我们就把每一个合作项目、数字产品、创意内容、营销战役等包装成一个个项目案例,让NPLUS的品牌以一种常态化、内容化、作品化的方式,通过官方的公众号、小程序和官网,还有各个行业媒体渠道去呈现。”

02 找到志向所在一路向前 自创良性循环学习方法

“我大学读的是英语教育专业,但我并不觉得我未来一定会当老师、做翻译、或成为一名涉外导游。反而是互联网时代下的那些创新思维和新玩法更激发了我的兴趣。”陈露发现,他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轻松完成以前需要花更多时间才能完成的研究。

大学期间,他先后参加班长和学生会主席竞选,却纠结于该找谁请教“如何成为一名好班长、如何打造一个以学生服务为中心学生组织”的问题。于是他就上网查找“高校学生干部应该要做的事情””高校学生组织应该怎么管理”,很快就找到了想要的答案。

不仅找到了答案,他还搜到了和学生成长与学生组织相关的“开复学生网“(李开复博士2004年创办,现停止运营)。

顺着这条信息,后来陈露申请成为了开复学生网众多网络志愿者的一员,和小伙伴们一起远程在线协作做公益电子杂志(开复学生网旗下公益电子杂志),因为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让他有机会结识很多全国各地优秀的年轻人和专业人士——电子杂志的主编就是后来拉陈露入伙创业的NPLUS创始人李可佳(作为连续创业者,现任某教育科技公司CEO)。这份网络志愿者工作体验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在大二这年,对互联网求知若渴的陈露开始挖空心思地自主学习,找来和互联网相关的图书,翻找业内行家的博客研读,还加入网络社区交流学习,自学了公关传播、新媒体、数字营销和组织管理。

“在自学的过程中,我摸索出了一套可以进行良性循环的学习方法:阅读-交流-实践-分享。”

陈露举了个例子,比如他想要搭建一个个人独立博客,他会分步骤做这几件事:花一周时间看视频或图文教程,学习开源软件的应用;向这方面的专家请教经验;到问答网站看别人的讨论文章;自己跟着教程做一遍,直到可以正常运行;最后再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经验整理成一篇指导帖分享到博客。

“只要我想学习一门新学科,都可以借助互联网渠道找到我想学的知识,我可以跟随行业先锋实践者学习、向世界顶尖智库学习。”陈露表示,在资源共享的互联网,学习者可以不论出生背景、不论所在的地域、不论考试成绩或大学排名,只和每个人的学习欲望、学习目标、学习韧劲和学习方法有关。

在陈露心中,李可佳是启发他并带他进入新媒体与数字营销领域的贵人。

“我通过搜索看了他的博客文章,得到很多的启发。”陈露介绍说,李可佳曾在大学的时候就开始通过博客公开分享,分享他的大学学生组织实践,分享他在行业的前沿实践与思考,他把子集在大学做过的学生组织的项目、看过的书、产生过的疑惑和找到的答案、阶段性知识沉淀,全部通过公开的博客分享出去。

“他在大学的时候就写了一本书,书里就分享了他是如经营一本校园漂流杂志,如何为杂志拉来大品牌的赞助,并如何在长三角高校进行巡回校园宣讲的。”在与当时还在北京顶级营销咨询公司工作的李可佳取得邮件联系后,李可佳把自己曾写的这本书的电子版原稿免费发给了陈露,这本电子书让陈露改变了原来的思维方式,他意识到自己的认知方式一定不能局限于身边的资源,需要向互联网借力。“互联网将对未来的工作、生活、学习方式会带去很大的冲击。”

随后,尚未毕业的陈露就跟着已经在北京工作的李可佳一起做起了新媒体领域的观察电子杂志《NewMediaCafe》,专门关注国外新媒体行业的趋势,将国外新媒体行业的技术更新、如何与企业品牌营销结合应用等动态编译成文,发布在PDF电子杂志上,供志同道合的网友自行订阅。这份电子杂志最早的订阅者均为各个公关、广告、营销公司及品牌企业市场相关从业者,也为他们创业后的获客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后来创业早期的种子客户就来自于这份电子杂志的读者。

此时的陈露已经洞察到,借助新媒体和新技术势必改变营销传播与用户互动沟通的方式,这可能是未来的一个趋势,这也为后来他的创业选择埋下了种子。

03 草根创业团队集结江南 肆意挥洒青春虽苦尤甜

2011年,陈露从西安外国语大学毕业,才落脚北京工作不到一年,便接到了比他早半年离职开始返乡创业的李可佳的创业邀请——未来我们将深度融合创意与技术,助力企业营销创新,你要不来帮我吧,我们一起创业!

在还未商谈任何薪资待遇及公司状况的前提下,他一周内请辞了在北京被老板赏识且公司前景还不错的工作,打包完行李就搭上了南下的火车,抵达江南水乡无锡。

起初的团队仅有五六个人,包括另外两位联合创始人。陈露笑称为“草根创业团队”。

除了联合创始人,其他几位纯技术的同事其实都是半路出身。“一个是学物理的,但他在大学的时候做了魔兽地图,听我们说缺一个做设计的,他就来了;还有一个是学化学的,但自己非常热爱计算机,大学期间所有时间都在自学计算机,觉得可以来试一下。”

只是因为喜欢和热爱,这群年轻人就这么走到了一起,肆意奔向了前途未知的创业旅程。

“每个月每个人拿着1800元的工资,还要分摊房租。”陈露说,创业早期的压力无外乎“客户少”、“薪水少”、“经验少”。

当时大家就在江南大学附近合租了一套公寓。每天早晨骑着自行车,穿过江南大学到办公室,晚上加个班,然后再一起骑车自行车原路返回公寓。有时是深夜,有时是凌晨,那时看过不少凌晨四点的城市微光。

“那时候大家没有加班的概念的,因为前期公司小,没什么知名度,获客比较难,所以无论什么机会我们都会很努力地去争取,所有人的目标就是要把这件事情做出来,天天耗在办公室也无所谓。”陈露回想起创业最早期的那半年,常常感慨:艰难,但快乐着。

他记忆中的画面除了大家在一起工作,就是每天中午一起做体操,下了班大家也会留在办公室玩游戏。“那会也流行极客文化,大家会在一起探讨一些很酷的新技术,比如kinect互动游戏,也一起做了AR、VR的项目,天天想的是怎么把技术和互动做到最极致,后来发现我们对未来的判断都很准,但是什么都做的早了一步,还未等到趋势来临,很多小伙伴就离开了。”

但他们不曾想过,这些他们眼中炫酷到没朋友的新技术和新理念,对国内市场而言还是超前的。从商业角度来讲,他们熬夜做出来的产品可能没有用户,品牌方压根不知道这种玩法。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做的事,未必就有立刻的收效。在踩过无数个坑后,他们以“首先要做一家盈利的公司”为短期目标,调整了发力方向,创业首先得活下来,然后才会有然后的故事。

04 白手起家的创业三阶段 从技术外包到数字营销

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半年左右,2012年时有了几个稳定的客户,又凭着技术过关、性价比高、效率高的优势,慢慢积攒起了良好的行业客户口碑。

“刚开始只是作为4A渠道客户的技术外包服务商,参与一些品牌客户的技术需求的委托,比如开发个互动网站、微博的一些插件、定制APP等。”陈露说,创业第一阶段就是满足客户的纯开发需求。

第二阶段就开始拓展品牌直客。“在和4A渠道客户的对接中我们发现很多纯技术的内容或者技术导向的互动创意,反而是由我们直接跟客户碰面会沟通的更顺畅。所以我们就开始尝试直面品牌客户,直接提供定制化的创意内容、产品技术、营销活动等综合解决方案。”技术外包的业务占比至此逐渐降低。

“第三阶段,我们结合自身的核心优势:营销和技术,制定了直客战略。”2013年开始,NPLUS Digital这个专业服务品牌名正式尘埃落定,公司的定位也更加明朗:做一个致力于推动营销与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营销公司。“NPLUS的N寓意New、Net、和N种可能性,PLUS则是催化剂,与各种行业和伙伴发生化学反应,共创更多可能性,我们希望以新思维、新技术驱动企业创新。”

一步步走来,陈露所在的团队亲历了数字营销从互动官网的流行到微博营销的火爆;再从App开发的火热到微信生态营销(公众号、H5、企业号、小程序等)的迅速崛起;见证了一波一波依托技术演进的移动互联网营销颠覆与革新。

“创业这些年,是我成长最快的时光。”如今的NPLUS已经是一家拥有四个城市办公室,100+员工规模的中型数字营销服务机构,也在业内拥有了一定的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分别入选了2020 广告门代理商指数营销代理综合排名 4 位、2019 数英网年度奖-年度新晋代理商奖项,公司先后服务了包括Nielsen、OPPO、AMD、Shopify、Kappa、爱彼迎、惠氏营养品、恒天然、雀巢、雪花啤酒、华润三九、仙乐健康、蒙牛、麦斯威尔、简爱酸奶、捷信金融、招商信诺、大都会人寿、福维克、葛洲坝地产、特步、腾云、中智、澎湃新闻等品牌客户。

05 建立个人知识管理体系 打造个人品牌为时未晚

工作之余,陈露也坚持在多个内容平台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还在“在行”上分享关于建立个人知识管理、打造个人品牌、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咨询服务。

为什么要做知识管理?

陈露说,当下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当信息和技术手段在快速迭代更新,越来越多人需要及时更新认知,获得新知。互联网就是虚拟的“学校”“课堂”,各个领域的行家、专家就是“老师”。

基于这个共识,每个细分领域下业务专精的个体,都可以将细分领域下的经验知识进行系统性地梳理。完成个人知识管理体系有三个显著优点:

1、形成一套方法论,让自己工作效率更高; 2、能够为所在的团队赋能,不做团队“小透明”; 3、如果做更好一点,还能给自己带来额外的副业收入。

为什么要做个人品牌?

陈露说,你做好了将知识商品化的准备,酒香也怕巷子深,重要的不是你知道,更重要的是要让别人知道你知道,因为认知大于事实,个人品牌建设对每一个人都尤为重要。在个人品牌崛起的时代,每个人的学习力、产品力、传播力是关键,所以要打造专业领域的个人品牌,形成个人影响力可以从关键三力重点发力。

如何你还没有为个人品牌找准定位,不妨从这三个方向着手试一试:

1、从自身过往履历中筛选核心标签 2、从外部竞品中找差异化优势的切入点 3、从未来趋势中去找寻个人生态位

06 跳出“博弈”的竞争思维 探索“谈判”的共创共赢

知识可以分享,利益也可以共享。

在学习哈佛谈判术之前,陈露对于谈判的理解是一种竞争性思维逻辑:“只会想到谈判是一场选项单一的博弈。”

而现在在思考过程中则会让自己刻意地跳出惯性思维,转换成追求共创双赢的谈判思维。

“对我还是很有帮助的。从前的谈判仅停留在价格低了或高了的层次,我现在就会考虑:除了价格之外,我们还有什么资源可以用来代替部分价格做交换,我们还能以什么方式使双方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

除了自己学习和实践,分享主义的陈露也不忘给身边的朋友“支招”。

“朋友准备跳槽,在去谈薪酬前,我就会给他们建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要单一的只谈基本工资或者年薪,其实还可以聊聊其他福利,比如员工学习机会、弹性的工作时间、绩效考核方式等等,他们觉得这一套思维模式就很好用。 ”

另一门由Pete Rogers导师教授的《影响力》也给了陈露不小的启发。

“关于肢体语言、着装这一类问题,以前没有那么在意细节,但是听完之后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从这次课程之后,陈露对于握手这件事,可以说是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刻意地调整自己。“握手的时候确实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情绪和情感,不同的力道、时长,都能察觉到他们表情的细微的不同,会有这样的感觉。”

2008年开始,陈露通过公开博客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与学生组织实践方法,结识了入行贵人李可佳,不仅获得了工作推荐,还收获了创业合伙人;

2011年开始,陈露通过分享新媒体、数字技术、数字营销观察拓展垂直行业圈层,结识了更多行业的朋友及合作伙伴,助力个人专业精进;

2013年开始,陈露通过公开演讲、咨询、顾问等分享方式,为社会创新与公益组织提供免费服务,让自己种下的善因,在几年后的今天收获了不少善果;

2016年开始,陈露通过在行等知识付费平台,把个人知识与经验产品化,在帮助别人答疑解惑的同时,也成为其高质量人脉资源的高效社交新入口;

2018年开始,陈露通过为公司构建系统化的分享体系与共享的企业文化氛围,让公司及团队通过专业分享的方式构建员工个人与公司品牌影响力。

这些社会化资源都通过他的知识、经验分享得到了巨大的价值反哺。

陈露说,“分享越多,价值越大。”

今年3月,他开通了个人视频号#陈露首席知识官,继续尝试用短视频的方式践行着分享主义。

“感受社交新体验的乐趣,相信有趣的灵魂终会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