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帮你的是缩短时间,但过程需要你自己亲自去逾越。

一个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怎么会跨领域进入到新媒体与数字营销行业,这在十年前是少之又少的事情,这却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

我也不曾想到自己会跟新媒体或数字技术有这样的渊源,一切始于当初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好奇心作祟,真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2008年,我记得很清楚,那一年汶川地震,举国哀悼;那一年北京奥运,举国欢庆。而对于我,也是自我突破学习边界的一年。

一次网络邂逅带我入行

那一年,我参与了校园学生会及社团组织领导相关的工作,刚好分管了外联与宣传部门,一个负责争取校内外的商家赞助,另一个负责组织内外部的信息传达与沟通。

在我看来,组织过往并没有太多实操方法或知识经验的沉淀,仅有换届学姐学长们的一段时间的顾问指导,那会儿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组织都存在组织知识传承不足的问题,每一年都需要新换届的团队重新摸索一遍。

作为一个渴望在学生组织中干出一番事业,让自己的大学经历更加丰富的初衷,我各种绞尽脑汁的琢磨如何去管理团队与组织,既然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就虚心求学。

跑遍了图书馆所有楼层,好像也没有什么书籍教我们该如何拉赞助,如何和商家沟通;问了上一届的学长,他们有的也只有几份简单的赞助合作协议书,还有一份过去联络过的商户名单;因为和其他院系存在某种意义的竞争关系,好像求教别的社团也并不是很可行。

我在想我会遇到这些问题,别的高校学生社团组织领导者会怎么做呢?我把我想到的问题拉了个清单,一个一个的在网上进行搜索,忽然跳出一篇文章<我的遗言——大学这点事儿>,就像打开了一座宝藏。

当时截下来的图片

这个博主当时就职于国内最大的本土传播集团,在此之前他也在其大学母校担任了诸多校园明星社团组织领袖,而不一样的是他把自己经营社团的经验全部写成了博客文章公开分享出来,还在毕业前集合出版了一本大学生领导力相关的书籍。

我翻阅着一篇一篇的攻略文章,好像就是为我定制的一样,所有走过的坎坷和心路历程都是我正在经历的或者即将经历的。

我读完他所有的博文之后,鼓起勇气给他发了一个邮件,表达了对他无私分享的感谢,还把我的读后收获发给了他,没想到他把那本自己写的书稿电子版直接给我发了过来!

而后有了我们更长远的故事,他便是后来给我介绍第一份实习工作,拉我一起创业的合伙人,也是我进入新媒体行业的引路人。

透过和他的共事,观察他的做事及为人处世方式,工作方法与职业习惯,让我在刚步入职场的时候就打了良好的职业基础。

今天我并不想怀旧,而是想通过这个小经历跟大家交流跟对人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特定的时期跟对合适的学习对象和榜样,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关注牛人关注的牛人

这是我第一次打破校园与地域限制,与社会专业人士去产生连接,给了我极大的网感体验,藉由学生组织经营管理的话题关注,逐步延展到他曾经历过的种种,对他的学科,经历,职业选择和行业方向产生兴趣。

一个学习工科的学生,他为什么会选择去公关传播公司工作,他如何得到第一份工作机会的,他为什么要在学校经营一本杂志且实现跨高校的影响力,他为什么要去参加全国性创业大赛,他为什么在工作之余还参与了公益项目实践?

围绕一系列好奇的问题,我把他的自述经历和故事研究了个底朝天,他看了什么书,关注过什么人,加入过什么组织,提及过哪些网站,分享过哪些好用的工具,我几乎全都关注了,更重要的是我几乎去照做了。

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是什么,就多去做事,做的多了,自然会慢慢找到手感,也才有了方向。

一个学习英语教育专业的我,以为未来就业方向是教师、翻译或者导游,去尝试过英语家教后,毅然放弃了进一步的深入进修欲望,反而因为接触到他而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公关与广告传播。

自此,我的大学校园实践便开启了一条围绕公关广告与新媒体传播的特立独行之路,记得他给我推荐的第一本入门的书《公关第一,广告第二》,还给我发了几个影响他入行的前辈的博客,还有一个职场系列连载文章《五年从菜鸟到总监》,之后不少当初推荐的博主,我们都有了共事或者合作的交集。

忽然有点怀恋网页超链接时代的自由穿梭,没有围墙的互联网是多么的奢侈,我通过他推荐的行业牛人清单,进一步去关注牛人关注的人、网站、组织、书单、活动,极大的拓展并优化了我的信息源,有一种站在巨人肩膀的感觉。

这是一种笨办法,但是很高效,那时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读起来比较费劲,但给我开启了一片新大陆,原来还有那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我的世界不用局限在校园的那点人和事上,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我后来找到了一个简单的真理:优秀的人喜欢和优秀的人做朋友,牛人也会欣赏牛人,他们心心相惜,也不吝啬对彼此的赞誉和推荐。

顺着这个思路,我只要找到行业头部的前十名玩家,专门去琢磨他们的关注清单即可,他们的个人博客、网站、微博等,可能文章中会提及,他们的网站友情链接也会是重要的线索,我准备好了把他们一网打尽。

虽然今天的我们已经从网页时代的互联网过渡到了App割裂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这套方法依然适用,只是平台更多,关注的人发现了变化而已,核心是基于这个人际网络背后的信息源线索。

我也做了个模板<行家列表及信息源梳理模板>,方便你快速梳理自己的关注清单和信息源整理,拿走不谢。

我能帮你的是缩短时间,但过程需要你自己亲自去逾越。

你是否已经准备好对你想要进入的行业的牛人们“一网打尽”了呢?

建立属于自己的专家库

伴随信息的过载,优质的内容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发掘,前几年开始了知识付费风潮,其背后其实也是通过付费的方式帮大家节省时间做信息过滤。

尤其是我们需要解决专业问题的时候,自己去搜索和学习成本太高,容易被各种垃圾广告转移注意力并浪费时间精力,于是类似于在行这样的行家轻咨询平台出现,我也通过盈余时间先后为近200位学员提供了一对一服务。

对我而已,一方面通过这个平台吸引并帮我筛选志同道合的伙伴,另一方面也通过和大家交流了解到各行各业的新鲜事,也算是我被动拓展人脉和信息源的一种路径,我把约过我的学员全部打上了标签,每一个人都代表着一个行业不同阶段的领域,不仅我是他们的老师,他们也是我打开新领域信息源的入口。

而我在这里还想给大家分享一位独特运营思维的学员的故事,他是某新消费品牌首席战略官,他自己也是在行高分行家,同时也通过在行约见各行各业的行家,他把自己生活和工作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做了个分类,比如理财投资、创业、法务、知识管理、出国移民等等系列话题,每个话题里面挑选最热门的行家进行约见,而且还不止约见一个,最终通过自测的方式筛选出各个领域比较实战的行家,最终梳理成一个专家库<海程的专家库搜索工具>。

海程的专家库

更绝的是,他还把这个专家库的老师们全部邀请加入他的知识付费社群成为嘉宾,每个嘉宾都可以免费享受他提供的社群分享服务,让专家间有彼此建立连接的机会,也把自己梳理的专家库共享给更多人,变成一个创收手段,姑且不说是否真的能盈利,但是这种操作手法让我开了眼界。

不仅帮行家们做了推广,增强了彼此的联系,同时还帮助了自己的社交圈解决专业问题,为彼此创造连接桥梁,更进一步可能探索出新的副业或者主业创收模式。

当然,对于我们每个人可以参考的是,可以围绕自己关注领域,或者希望解决的各类问题,构建个人专家库,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我们不用全都去学习一遍,我们需要学会寻求帮助,同时学会与人合作,并创造互益的合作模式,实现彼此共赢。

欢迎大家到时和我分享你的私人专家库清单。

文/ActionThin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