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回顾自己的学习成长轨迹,总能找到些许规律,特别是那些Wow moment,让你产生顿悟的时刻,或者一下子发现自己学会了的瞬间,身心是非常愉悦的。

就像我们看武侠小说或者电视剧,书中/剧中主角,一开始是一个普通人,他经历着各种磨难,人生挫折,渴望着自我改变和维护正义,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在危机时刻躲进某个山洞偶然得到一本秘籍藏书,开启了自己的内功启蒙;亦或者是遇到了某个小屋的老者,相处一段时间后,被深得点拨或真传,从此走上开挂人生;再在某一次英雄对决中,崭露头角,力压群雄。

当然,也可能是先有被打趴下的尴尬,才催生了寻找秘籍的意愿,或者拜师求学的冲动。只是有的人一次失败就放弃了,还有的人锲而不舍的去看了一本有一本的秘籍,特别是跑到藏经阁,或者跑到某个武林帮派去进修,在学成毕业之时进入江湖去历练,再一次又一次的遇险和搞定帮主下发的任务后实现自我的蜕变。

你会发现他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不同,但却也有诸多相同的套路,我们的人生和学习之路又何尝不是?

找合适的书去读

你去年是不是又因为某个短视频或朋友圈推荐的书单而买了一大堆书,是不是很多至今没有打开超过半小时?

还有前年的加起来,那可能就更多了。

以至于我们有一种错觉,只要买的越多,觉得自己懂得越多,还不停的在朋友圈炫耀,你看我又买了一本最近畅销的某知名投资人的书,或者让你少走弯路的经典之作。

一直买一直爽,然而能维持三五天的兴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忽然才想起来忘了当时为什么要买这本书,你明明只是在写方案的时候,想解决如何做好PPT层次和版面设计的问题,去找本书参考参考的,你是不是躺枪了?

躺枪的并不是只有你一个,我自己曾经也干过这种事情,当然我并不是说不要去买书或者囤书,事实上我家里也囤了一面墙,的确会让你在无所事事的时候随便拿起一本翻一翻都会让你心情舒畅。

但今天我想和你交流的是,我们该怎样对待阅读这件事,特别是大多数人工作节奏非常忙碌的当下。

我也曾享受过漫无目的的阅读,那是自由自在的大学时代,一本接着一本的读,一个系列一个系列的读,的确非常享受。

对于进入职场的我们,并没有大学生那样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日常阅读,如何做到事半功倍,显得尤为迫切。

某种意义上,我是鼓励功利性阅读的,什么意思呢,指的是你要知道你为什么读,读了可以学会什么,或者帮你直接解决某个问题,也不需要整本书都读,先看目录,然后挑你需要的章节看,看完就可以借鉴去应用实践,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合适,比如小说与诗歌,还有艺术绘画。

对于合适的定义,我认为你需要知道什么阶段看什么书,什么场景看什么书,什么角色看什么书,什么目的看什么书。

我们总想用一本武林秘籍修成武林高手,但事实上这样的书并不存在,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去修炼这本武林秘籍,不然时机不到还容易导致走火入魔,白白浪费时间。

一个只想花一点点的时间把心理学当谈资就够的人,别让他去读心理学专著;也别让一个资深专业人士花时间去读入门的基本步骤。

之前我还写过一篇《我是如何选书的》,供你参考,拿走不谢。

每每发现自己读的越多,越发现自己一无所知,便促使自己想要去请教过来人寻求帮助或者得到一些点拨。

找对的人去交流

有的人遇到问题,想的是找书,找攻略,找参考文章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还有一部分人遇到问题习惯性的寻求身边人的帮助。

他们是不那么喜欢看书的一群人,但他们有一种能力是跟人聊天,能够给别人讲述的时候,有一种让别人感觉这个事儿是他经手过的,或者就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一样,姑且把这类人归为听觉型学习者吧。

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听觉型学习者,可能是因为他们比较擅长倾听吧,当然找人寻求帮忙或者指点,也是有前提条件的,别人为什么听你讲,别人凭什么乐意帮你呢?

这个时候,你平时的人品积攒和价值输出就变得很重要了,否则不构成别人帮助你的动因,当然除非你付费咨询除外,比如在在行这样的平台,分类查找或者搜索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恰巧有一个行家可以解决你的问题,你花钱找人解决问题,也是很高效的一种方式。

我今天和大家探讨的不是关于别人为什么要帮你的话题,之前写过一篇有关积攒贵人缘的文章,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看,今天我想和你聊的是,找对的人交流。

我把对的人分了一些类别,主要是帮大家理清什么时候找什么人来解决特定的什么问题。在我看来,找人找的是这个人背后的信息源,比如行业小圈子里的社交达人所掌握的小道消息;专业人士,代表着他所在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而如果你是一个新手,则不要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轻易去找行业大咖交流,你那是在浪费别人的时间。如果有一个人在没有做任何功课的情况下,老是问你一些特别不动脑子的问题的时候,你也可以把直接他们屏蔽了。

有时候找到对的人容易,可如何赢得对的人的的帮助呢?如何快速和人建立深度信任和共鸣呢?有无方法可循?

前段时间看见一位老友Sunny在其朋友圈分享了她的一些总结,我觉得非常认同,也摘录下来分享给大家:

  1. 带着自己人生路上遇到的挑战、疑难和行动计划、需要的支持,找对方诚恳请教、寻求帮助;
  2. 交流彼此的人生规划(远期、中短期、近期)和背后的思考;
  3. 交流彼此的意象原型(如想给世界创造什么、想成为怎样的人、为什么等);
  4. 交流人生关键时刻(比如峰值体验、低谷体验、转折点、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等)以及反思(这些时刻是怎么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自己的启发行动等)

如果你有机会与对的人对上话,我还鼓励你追问他几个问题:

  1. 让他给你推荐几个对他影响比较大的人;
  2. 让他给你推荐几本对他影响比较大的书;
  3. 让他给你推荐几个他加入的社群组织或者圈子。

记住,牛人都喜欢与牛人为伍,牛人的背后都是优质信息源。

但,光有一手信息还不够,如果你不去行动,这些信息也仅仅是停留在大脑的一些片段和社交货币而已。

找对的事去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句话我是有深刻感悟的,和大多数人不一样,我刚入大学的时候并不是一个爱阅读的人,也不是一个善于社交的人,我顶多算得上是一个埋头干事的人,但方向对不对,方法对不对一开始也是不自知的。

只是纯粹的认为自己不能白白浪费大学的光阴,我得找点事做,多做一些社会实践,总能折腾点什么事情出来。

于是我在不断的试错和实践中探索自我,寻找自我,后来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才意识到,行动前,首先需要确保自己做的是一件正确的事,再寻求正确做事的方法,这个顺序非常重要,否则方向错了,越努力,错的越远。

好比一个初入职场的年轻人选错了行业,过了几年再回头去调整,代价是非常大的,当然如果你发现自己方向已经错了,及时调整止损也是需要一些勇气,毅然做出决定的。

如果你在一条正确的赛道上,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或挑战,也没有关系,你会想尽各种方法去解决,你可能会找书去持续丰富自己的认知,你也可能会找过来人或行业专家去请教,这些都可以让你在行动的路上少走弯路。

但有实践经历与没实践经历最大的不同,是你看待问题的角度,提问的深度,你找人请教的时候,也更加有针对性。

还有一个有关实践的看法想和大家分享,有的人做一件事,做了十年,前九年都是低水平的徘徊,但第十年最终做到极致的状态;还有的人选择了十年的时间,每年尝试一件不同的事,最终前九个都失败了,最后的那一件做到了极致。

那件对的事,你并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能确认,但我始终坚信的是,我们把每一件小事做好,都会帮我们更加接近那件对的事。

最后我想说的是,少说,多做吧!

文/ActionThin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