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荣幸能在今天的活动中作为首位演讲嘉宾与大家见面。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梅花网的盛情邀请。
今天,我将与大家探讨的主题是“构建生态系统,赋能AI+营销进化”。最近,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众多大型模型公司纷纷发布了前沿技术,众多品牌也在密切关注这一议题。幸运的是,在过去两年中,我们作为广告服务商,积极地参与了AI的发展进程,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今天,我期待通过这次分享,与大家共同探索未来的合作机会。
谈到AI,我不禁想起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AI时代的到来,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创新,也带来了挑战,比如是否会取代人类的工作。我们见证了智能分析的进步,同时也看到了人们对AI判断的过度依赖,从而忽视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这是一个信仰的时代,许多公司将AI视为巨大的机遇,但也有不少团队和伙伴担心其带来的风险,无论是版权问题还是伦理挑战。这是一个光明的年代,技术创新服务商积极拥抱和探索AI,为我们描绘了全新的未来图景。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技术滥用的问题,比如AI换脸、换视频技术导致的信息泛滥。这些是我在演讲开始时想要和大家分享的一些思考。
对于在座的各位以及在线观看的朋友们,你们可以思考,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还是一个令人失望的冬天。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大家能在论坛结束后有自己的思考,并能积极拥抱或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2024年,许多品牌参与了AI+营销的实践,无论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还是探索新的营销场景。所有人都认为AI至关重要,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也被认为是提升效能的关键。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所有人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作为广告营销服务商,过去十年中,我们一直在数字化浪潮中积极探索新技术、应用和广告。当AI,尤其是ChatGPT刚刚出现时,我们的团队认为这是一个颠覆性的工具,可能会对所有环节、工作流程以及内容产生巨大冲击。我们甚至担心公司是否会因此被淘汰。我相信在座的同行也有过类似的辩论和讨论。
我们最初关注的两个内容是:AIGC如何帮助我们完成降本增效,或者如何带来更好的创意;以及AI Agent如何实现数字自动化。例如,Salesforce最近招聘了1000名销售人员来销售他们的Agent。昨天,我和亚马逊的伙伴交流时,大家都非常看好这一趋势,我相信2025年可能是AI Agent爆发的一年。这是我们最初主要关注的两大AI应用方向。
围绕AIGC,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我相信许多伙伴都有自己的见解。在简单的场景中,所有内容创造者和创意环节都会涉及到一些应用模块,无人例外,只是如何使用的问题。谈到AIGC带来的颠覆性挑战,我们究竟是恐惧、拥抱还是参与?既然无法战胜,不如加入。我们首先让团队全员普及工具和认知,并在第一时间创建了自己的AI创新实验室,研究这些技术在工作流程、产出物和内容生产环节是否能够带来实际帮助。同时,我们将AI融入所有业务流程,并与一些创新、前沿的客户一起探索这些场景在他们的营销环节中能做些什么。
第一件事是我们自己内部的探讨研究,同时与创新客户探索,在他们营销的第一波红利中可以参与什么、体验什么、共创什么。接下来,我将通过一个案例让大家快速感受AI Agent的方式。这是去年为京东制作的一个KV创意内容。原本的生产流程可能很长,但通过AI的加持,我们能够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例如,搭建三维创作方式的周期原本很长,但有了AI的加持,效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去年我们为京东制作了这样的内容,今年我们为天猫和AMD芯片品牌在类似场景中制作了KV的视觉内容。
AIGC领域其实有很多可能性,今天只是给大家一个概览,包括AIGC创作上直接产出交互物和一些场景。例如,三天内完成一个KV的产出,原本的周期是做不到的。包括在极短的时间内制作一系列海报,没有实拍,但通过AI方式将场景图、人物结合场景,结合人机协同,虽然不是全套AI,但需要有这样的能力,快速消化解决方案。
同时,许多品牌要做24节气节日海报,原本通过手绘方式表达。左边是传统生产方式,右边是用AI围绕的场景快速做创新的视觉。围绕场景可以做很多批量化的内容。
也会围绕IP的运营,无论是企业IP还是IP授权品牌,他们需要产生很多内容,结合各种场景、画面和节点制作内容。有了AI的加持,将算法和物料包训练出一个内容之后,后续可以通过文生图的方式直接表达想要描绘的场景,就可以快速实现。
像今年的奥运营销、海外品牌,在海外原本这些东西都是靠创意拍摄,但这可以通过好的人、好的创意,加上好的AI模型和组合的方式,人机协作的方式快速制作出来。以及我们实验室的小伙伴们研究模拟一些品类的场景,比如围绕茶饮品牌,在表达上可以做到什么。
前面这部分只是给大家做一个感知,AIGC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很多是去年图片层面的,包括文生图、图生图和不同品牌的场景。这其实没有谈到AI生态的概念,只是从单一的服务视角。我们作为广告服务商,团队有限、创意能力有限、资源有限,但品牌要实现更大规模、批量化、更加围绕客户个性化沟通需要海量的内容。像现在电商围绕流量场景或者围绕消费者互动层面有很多个性化内容,单一靠广告服务商其实很难做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边界有很清晰的认知。
有了第一阶段的探索之后,我们开始有第二阶段的思考,如何帮助品牌实现批量化、个性化、海量的内容生产。这个阶段我们从单一Agency变成像经纪人这种角色联合,就像很多与KOL合作一样,原来的KOL创造内容,今天是具备创造能力的数字艺术家或者具备AIGC的用户广泛的参与到内容中,如何批量化提高创意生产的内容供给,同时增强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
很有幸这个过程里我们和一些创新的品牌,比如斯迈利是我们的客户,它的场景是围绕斯迈利和Lakos的联名,围绕网球品类怎么把场景变成营销创意的部分。不变的是IP和品牌、品类场景,变化的是每个用户对于网球场的创意,所有人可以用AIGC表达他们眼中的场景是什么,会产生很多很好的创意内容。低成本、批量化而且多样化丰富品牌的内涵,这是我们去年探索的案例。
有这样一套模型之后,后来把同样的模式,刚才是网球场现在变成泡面盒,后来还有与CNY、美的等品牌的合作,这些都是围绕第一阶段在小红书场景数字艺术家的共创以及文生图、图生图场景做的一些协同内容供给生态端的尝试。
这是最近做的案例,随着技术的发展,AI能够实现文生文、文生图、图生视频,甚至脚本创意和视频的丰富度都变得越来越强大之后,用户拥有了这些工具他的能力会变得更强。所以他们也能有更多创意的能力,这是今年双11帮美的旗下的华菱神机品牌的产品,在双11的时候做的用户UGC的campaign。采用了前面的生产模式,它实现了在视频上的一些突破,给大家看一下。
(播放视频)
可以看到很多用户的创造力,从专业的服务商做专业的内容,以及联合数字艺术家共创内容,到调动大众用户通过数字艺术社区联合,让用户在表达和与品牌关系、消费者连接在一起有了更大的机会或者可能性。
快速总结一下就是先有品牌,围绕它的产品场景或者营销场景,比如我们联合招募这些数字艺术家,但不是靠Agency的方式,可能招募了很多数字艺术家跟具备创作能力的伙伴去合作、共创构建这样一个生态,然后完成内容的创作。有一些核心的KV、产品、营销相关场景的物料还是要靠专业的服务商完成,但里面创意共创的环境,主要围绕AI的能力实现表达。
这是用户投的获奖作品的稿,会给大家一些新的启发。
(播放视频)
给大家感受一下AIGC的图片、视频以及创意场景、用户参与方式上可以做的一些事。第一层面,围绕AIGC给大家一些感受,在专业生产PGC或者协作共创的过程里伙伴怎么连接带来机遇。
下面想和大家分享的,今年除了AI课题以外,我们也接触很多的品牌在出海。我们有了AI能力之后给了我们很多海外服务的机会,以前跨文化、跨语言、跨场景沟通表达,AI很好的解决一些内容。
这里会和大家去思考,比如出海场景里在跨语言、跨文化、跨国别的过程里,AI的能力可以在生产流里做什么?其实很多品牌在海外要么原生的在当地重新创意本地化创作。第二还有很多团队会做一件事,怎么把国内既有品牌语言资产怎么变成全球化、本地化版本这件事,这过去和品牌的交流过程中以前觉得不太可能做的事,因为它需要大量专业化的语言人才和广告人才,这也是过去一年我们看到的一些潜能。
比如去年帮美的在越南市场,我们也没有去过越南,对当地的语言也不太了解,文化也不太了解。语言生产只能找本地的专业服务商、广告商或者翻译服务商做,比如去年做了很简单的一个物料,只是帮他在越南市场围绕专业的安装工的群体做创意海报,同时结合本地化的语言,可能做成英文版或者越南语言版本的。当时得到了AI的加持,使得我们没有人在那边也能做出内容。
这个让我有一个思考,会看到很多品牌有这样的需求,比如出海企业通常会考虑品牌资产包怎么全球化复制。一个是全新创作,再就更高效的方式全球化复制。
另一个挑战是,一些品牌可能会为单一市场配置本地化团队,而有些品牌则需要同时进入多个国家市场,这在人力上是非常难以实现的。我们正在思考如何利用AI的能力,帮助企业释放其现有的品牌资产价值,并帮助品牌更高效、快速地批量完成本地化内容物料的制作,无论是品牌广告内容还是产品培训出海的内容。
传统上,这一流程可能依赖于翻译服务商和广告服务商,但我们发现,仅靠流程很难实现,因为涉及到跨语言、跨文化、跨国别的团队,沟通协作变得非常复杂。这里需要人机协同或AI数字化的方式来实现这样的结果,这也为我们与AI Agent的合作伙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生态合作机会。例如,基于AI智能体解决方案的能力,结合传统生产模式,将原本需要多个专业合作伙伴完成的任务,转变为更高效的解决方案。我们成功地将多个国家的语言资产进行了翻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是一个简单的演示,让大家感受AI Agent能做到什么程度。 (播放视频)
品牌只需将其英文资产包视频交给我们,通过AI Agent的流程,实现多国语言版本的翻译、字幕、配音、视频合成,并与海外伙伴协同审核。整个流程非常流畅,不需要来回邮件修改,如果有问题,同时可以完成修改。想象一下,未来所有流程环节都可以变成专业的Agent。 (播放视频)
这是客户的海外伙伴告诉我们的,AI+人机协同解决方案的效果非常接近母语人士的表达,这给了我们巨大的认知和信心。基于我们对行业需求场景的挖掘,以及专业Agent和技术合作伙伴,我们的生态协同、共创过程将带来全新的机遇。我们可能为这个解决方案取名为Global AI智能体解决方案,如果出海品牌有场景需求,我们也可以探索如何更好地帮助他们实现目标。
企业智能体,未来我们的机会在哪里?我们的伙伴不是一个挑战,而是尊重行业、专业,比如行业的knowhow是非常重要的价值。在AI的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专家的行业经验,以及AI Agent底层的基座,产生全新的智能体,带来全新的生产力机会。比如AI Agent可能有什么?我们思考所有的环节,所有都可以变成AI解决方案的能力。
时间有限,最后讲一点额外的事情,AI不会替代人,但会用AI的人可能会替代不会用AI的人。这是大家可以看到的很多观点,最后我们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培养更多的AI人才?我们怎么成为,以及未来这个产业大量需要AI designer,无论是AIGC还是智能体创作能力的人。我们也在积极探索产学研的合作,因为需要跨界的协同才能增加人才供给,第二是伙伴生态链需要很多环节去参与,才能让这件事变得更加专业、可持续。我们也和很多高校伙伴谈,怎么让更多人才有更多的可能性,尤其当下就业环境不太好的情况下我们希望探索新的机遇。
比如过去一年从几个生态的环节里我们有了一些参与,跟高校共创人才,比如数字媒体、设计、传媒,很多专业的学生在焦虑这个场景怎么帮助他们实现能力的迭代。
所以校企合作也给大家一些启发思路,比如课程共建、教材共编、师资共建和人才共育的层面,其实品牌也可以参与,比如怎么把品牌的一些内容包括一些好的案例通过渠道怎么变成知识营销的机会。
前一段时间我还专门围绕教学场景用AI Agent的方式去帮助学生辅助教学的能力,去实现老师专家经验更批量化的打破单一的只有好的高校才具备的能力,下沉了一些普通应用学校他们依然有得到好的教育内容的机会。
最后提了一个相对开放的畅想,如果在百个高校建立搭建AIGC实验室,品牌参与,比如把品牌创新的案例怎么变成创业案例的教材给大家启发,然后引入企业品牌真实的课题,比如企业有很多课题变成他们学习的内容,以及他们去参与。也提供了很多岗位。同时发起专项挑战赛,会不会是一个全新的知识营销和企业社会责任能够推动面向未来消费者、用户沟通全新的渠道。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可能性,我觉得现在我们一步一步尝试可能有这样的机会产生。
所以对未来产学研,包括谈生态AI+营销这件事我们的思考,一方面企业探索参与,第二件事作为广告服务商介入的机会和我们怎么合作,同时在技术服务商包括AI Agent搭好的基座怎么和knowhow结合,以及未来有了前沿的实践之后,高校之间有参与的机会。这是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尤其是回应前面说的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我觉得这是一个你、我、我们可以一起创造的机会。
时间关系,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文/ActionThinker(WeChat ID:ActionThin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