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位观众对阅读有一千张面孔,而对于我的那张面孔就是思考和问题。

他是一个喜欢问为什么,还喜欢琢磨为什么的人,他觉得问题即机会; 他曾被社会贴过诸多身份标签,但他却觉得自己是一个难以被标签定义、拥有独立思考的个体; 他是一名年轻的创业者,数字营销顾问,青年社群创办人,但他却定位自己为一名终身学习者。 他说自己曾是一名“输生”,后来爱上了“书声”,成为了一名“书生”; 这一次,他说他想要通过书声发声,讲述一位普通青年的成长故事。

注:本文根据2017《书声,书生》大会演讲视频内容整理。

今天在书声的平台我想我就从问题开始。我想问大家的第一个问题,在你眼中,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教育对我来讲,其实充满了坎坷。今天在书声的平台,它是一个严肃的阅读平台,但我想说回归到十几年前的高中,其实我是一个从来不阅读的人,当然是非教科书以外的阅读。在高三之前我是一个不太阅读的人,但是机缘巧合,在高三的时候因为我一个同桌,他是一个博览群书、引经据典的人,他让我看到原来一个人还可以那么有趣。他给我的刺激,让我觉得原来通过阅读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有意思,那个时候我对阅读产生了兴趣。通过高三的阅读兴趣的培养,使得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获得了巨大的收获。

高三之前是书生的状态,但是高三之后我从一个书生变到另外一个输生,此输生非彼书生,我曾经参加过两次高考,第一年上了三本线,第二次上了二本线,最后却滑档到专科学院,虽然有了好的兴趣,但是我的坎坷才刚刚开始,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状态,尤其是在十年前,我们的家长,我们的社会,我们的老师都告诉我们说,你只有考上了一本、重点大学你才有好的未来,如果说你滑档了,那就意味着你的未来可能是一个Loser,或者是一个连敲门砖都没有的个体。也就在那个时候我开始思考,我的未来究竟在哪里?我未来还有出路吗?正是因为高考失利让我考了一个从来没有想过的专业——英语教育专业,一个不知道未来有什么职业前景的专业。

我就在想难道我读了英语教育专业我未来只能做英语老师吗?我也不知道,因为没有人告诉我我的未来在哪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既然我不知道,那我就去试试看好了。我就开始做家教,做了一个学期的家教,我发现虽然教的还蛮好,还得到了家长给我介绍新的学生,但是我发现这可能不是我想要的,也就在那个时候我开始意识到我明明知道我自己不想要做这个事情,我未来还有三四年的时间,难道我一直就只做这件事情吗?明显不是的,那我怎么办?我的同学他们和我一样的状态,他们很多滑档生,也对未来充满了未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探索和尝试,也就在那个时候我开始不断的去琢磨,不断的去做一些事情,在还没有找到自己想要做什么事情之前,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行动本身。

也在那个时候为了改变我班级的氛围,我去竞选了班长;有人说学习会很黑暗,我说要让这里变得更有趣一点,我就去竞选主席。当我去做成一件一件小事情的时候,我发现原来我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我没有想象的那么差。也就是因为这些小微行动的细节,让我开始找到了一点点的自信。但我发现另外一个坑,我每做一件事情我就发现自己懂的东西更少,因为我每做一件事情就发现我什么都不懂,在不懂的时候就刺激我思考我是不是要找解决办法,我就开始去找书读,可是我发现我越读却意识到自己更无知,比如围绕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都是我基于我做的这些事情给我带来的启发,但是我越做越不懂,我越不懂就刺激我去看更多相关的书,我越看书发现我的认知更不足,因为了解到信息越多对应产生的认知局限更大。于是我就在想能不能看别人都是怎么做的,能不能给我带来一些启示,我就开始去找别人交流,然后我发现又进入了一个大坑,我阅读越多发现看不懂的东西更多,然后就找人聊,然后聊完之后又得到了N多的信息源,然后又要回来消化,我陷入了这种“死循环”状态。

但是有一天我发现通过这样反复的训练循环过程,我的视野,我的知识面都在扩大,这个时候我意识到其实我做事情、交流、阅读形成了很好的内化循环。正是基于不断做事情,不断探索,校园不能满足我的东西我就创造出来,让我整个大学生涯跟很多其他同学都变得不一样。同时我还做了一件今天看来都是很有远见的事情,那就是坚持分享,我把我大学期间做的所有的事情,不管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全部写成了文章在博客里面分享。通过网络分享的力量让我认识到很多前沿专业人士,基于我做公益网络社区和志愿者的经历,我的朋友们告诉我说我挺适合做网络传播的,此后我就走了一条和我同专业的同学们都不一样的路。

在毕业的时候我的同学们都去做英语教育相关的工作,但是我却偏好互联网方向,所以我在毕业的时候直接去了北京找工作,而得到第一份工作是因为我在网络上写的文章,让我有机会和我要去的公司的CEO直接产生了对话。我的直觉告诉我,我要去到这个方向,我就直接到了北京,在北京工作的过程我同时还和朋友一起做了一份新媒体前沿观察电子杂志,我们时常会关注国外的前沿资讯,难道我当下的工作就定义了我的未来吗?我发现不是,因为我观察发现国内的公关、广告在技术应用这一块还不是那么融合,刚好在这个时间段,曾经影响我进入这个领域的伙伴,他是懂技术的,他让我去跟他创业,我当时对创业是没有任何的概念,是未知的,但是隐约觉得这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方向,于是我就在一个礼拜的时间内辞去工作,从北京到了无锡,一创业就到了现在,变成了今天很热门的一个行业。

这样的一段历程总结,回顾了我过去的十年,我想说的是在所有的节点里面,很多时候你刚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未知其实并不要紧,只要去做就好了。给我很大的认知是这些困惑和困境往往只是自己给自己的限制。我的校园是学习外语的院校,但是我想做的事情新媒体,那个行业那个时候还没有,但是我想去探索的事情,我的校园并不能成为我的束缚。就像当时我一开始思考教育的议题,难道我只有上到一本线或者很好的学校才可以去探索我想要探索的事情吗?难道说我考不上清华北大,我的未来就结束了吗?并不是那样。

其实我想说:想要做这件事情不在于你在于哪里,而是在于你想要做什么,我没有考上名校并不影响我关注名校的顶级学者以及他们关注的议题和领域。在一个新兴或还没有产生的行业并不意味着我不可以去探索,这是带给我最大的思考。基于那样的经验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向上的可能性。当然,在这个过程我感受到一个很重要的点,我的学校,我的环境没有提供,我一种是等待,一种是让别人去帮我,告诉我怎么做,但是那是不太现实的,那个时候我看到一句话特别印象深刻——与其忍受黑暗,不如主动伸手点亮蜡烛。有了这样的认知之后,我今天再回看过去十年种种的决策和行为都跟这个相关,市场上没有,我就去做他,别人没有做好的东西很可能就是我的机会。

当然,在这样的意识里面那天跟丁布(书声发起人)在交流的时候,他说如果让你代言一本书,你会代言哪一本?其实大学的时代我每做一件事情都在读一本书,都在思考,但是如果用一本书来概括我的思考的话,我觉得就是《问题背后的问题》,这个也是大学的时候因为要解决一个问题去网络搜索,看到一个人推荐了这本书,他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前沿实践者,后来他推荐什么书我就读什么书。这本书对于我过去十年的影响非常大,他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很多时候遇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面对问题的一种态度,或者说你的一种姿态。

我们举一个例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习惯性的发出声音,不管是你的学习还是工作,包括你面对你今天的客户,遇到一个问题我们习惯性说,为什么别人没做好?为什么同事、老师不理解我的想法,为什么我做这件事情他们不来帮我,我们习惯性的问话方式都是这样,当你发现你用这样的问话方式的时候其实你就在逃避和推卸责任,最后得到的结果也是非常差的。

换一个视角,同样的问题,如果我们把他们改成了我,我可以怎么做?如果让大家自己问自己一个问题,比如你今天遇到的问题,比如你正在做的事情,用你刚才的问话方式和现在的问话方式会有什么样的不同。这样的问话方式给我带来了启示,就是立马行动,现在行动。当你有了这种意识,你会发现你的生活,你的所有的不如意,都会得到很大的改变。这也是在这本书当中我觉得可以串起我过去十年经历。

为将这本书进一步的思考结合我曾经做过的一些事情,对我的思维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习惯性的方式是发现和遇到问题,每天都有很多的问题,遇到问题有两种场景,一种是等待别人来告诉你答案,这种场景的结果就是事情没有改善,只能停滞不前;还有一种状态就是我应该怎么解决,我会如何解决?得到的结果就是说,可能会想出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行动解决方案,我开始迈出第一步的行动。就像我开始不知道我的专业是什么,我就先做来看,做家教,然后发现不合适,第二步做学生会,然后尝试写博客。当一个个的小微行动找到自信之后我发现我可以做的更多,原来没有人可以阻挡我去学习我想要做的东西。

对于今天我作为一个创业者来讲,其实我们曾经做出的一些决策也都有同样的思维模式启发,市场上没有提供,别人做的不够好,我们稍微做一些改进,或者我换一种方式去做这件事情,你会发现稍微前进一点点,就会变成你的创业的原点,创业的起步的机会,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和困难。

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是我自己创业之余做的项目,我是一个学外语专业的学生,我又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我也想变成一个全球化的青年,但是我的校园环境可能没有多的资源、条件和机会,今天会非常多,但是十年前机会没有那么多,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到机会出国探索,但是遗憾的是我曾经拿到的机会因为签证的原因没有去成。是不是我没有去成我就不可以对全世界进行探索了?我的思考是,我在准备进行探索的过程,在网络找资料的过程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有了这样的启发之后我可以做什么?既然有那么多人没有机会出去,又有那么人有机会出去,我可不可以让有机会出去的人把他的思考通过一个平台进行分享。我就花了一个礼拜自学搭了一个简单的网站,我没有品牌、资源、和钱,怎么邀请别人分享?我的做法是一个一个的说服,告诉他们我想要做一个分享平台,我通过微博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点对点的说,也就通过这样简单的方式打动了很多的年轻人。

当然经过几年的时间的运作,这个平台聚集了四十个国家的中国留学年轻人开始分享他们的观点。原点就是我想要,我渴望,没有人提供,我就去做了这件事情,最后它就变成了一个项目。我只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告诉大家,很多时候你想做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复杂和困难,最重要的是从当下开始做这样的行动。

今天在书声平台,我可能是讲者当中最年轻的书生。我觉得书生就是终身学习者,你是不是时刻在学习。因为时代在变化,信息更迭非常的快速,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这个过程,紧跟着学习的热潮。对于书声,我如果用一个书生的视角看待我的十年历程,我我总结了一个方法论分享给大家。

首先在我不知道想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我就去做事情,做事的过程帮我认识自己做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然后面对问题,我就开始解决问题,刺激我开始阅读,有了好的阅读积累之后开始催生新的问题意识,我就找同伴进行交流,就像今天我们不是在讲演,而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也是很多人不愿意去做的,因为很多人觉得这个经验是自己的,我分享了是不是别人抄袭了,事实上分享的力量是很大,只有分享才会让你的价值倍增。

讲到最后,我想说,我曾经是高考滑档生,今天可以跟你们侃侃而谈,其实十年前我是一个很不自信的人,今天我想说,十年后我可以这样,每个人都可以这样的,别人说你不可以,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只要从现在开始转变你的问题思考的角度,开始从当下采取你的行动,然后坚持这么一个行动,我觉得你一定可以做得到。

谢谢!

ActionThinker

2017年4月9日 于上海黄浦剧院

现场演讲视频:书声陈露:打破界限与无尽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