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热爱一个人旅行,一个人的话我不用和任何人协商行程安排,这样才有更多机会和当地人交流,更能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和文化,这种情况下,一个人会变得更加灵敏。

因为连续三个月的英语学习实践,笑芸同学的英文沟通能力突飞猛进,并在近期一次与总部到访高管的市场会议上尝到了全英文沟通和汇报的畅快感,这种场景体验让她对英文学习产生了极大的热情。

而每周三次以上的外教电话沟通,让她不自觉的可以和外教老师聊上一个小时,得到外教老师的连声称赞:“Doris,太喜欢给你上课了,一节课基本上都是你在跟我说,不像其他同学那样,总是聊着聊着就聊不下去了”。得到老师的认可后,她说现在路上看着老外就想冲过去说英文。

刚好其所在公司近日会去参加一个行业的展会,她说当日偶然结识了一位来自德国名叫Chris的朋友,没想到她居然和他不经意间用英文聊了45分钟,连她自己和身边的同事都感到惊讶,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自我突破,并豪言说:“我要约这个老外吃个饭,做我的口语练习对象”。

上周日,没想到这位德国朋友还真就答应了她的邀约,我作为家属陪同一起参与了这次全英文沟通饭局。我们来到离家不远的「五观堂」素食餐厅,时常看见这家餐厅有很多国际友人在这里用餐,想到邀请他到这里来可能会有一些亲切感,我们早早的到了餐厅,他发微信告诉我们他在外面打车,可惜迎面过去了五六辆出租车看见他是外国人都没搭理他,这个小问题到是激起了我浓厚的兴趣。

碰面,上楼,坐下,沏茶,点餐——开始了我们别样的一餐。

Chris,来自德国,到中国快两年了,而在此之前他在日本的一家欧洲企业工作,我们的话题是从他对中国的印象开始的。

德国青年的中国印象

当谈及中国印象的时候,他告诉我,直观的感觉是Modern,这里的建筑非常现代,高铁很方便,还有随时随地的上门服务,一个手机什么都可以干,这在他的老家是不可想象的,还有就是这里的发展速度太快,记得第一次来这里和现今来到这里,差别很大,而他的家乡几年前那样,隔了几年回去还是那样,这是给他带来比较直观的感觉。

还有就是觉得这里非常大,他去过中国很多城市,从西北、东北、华南、西南等,每个城市的特色都不一样,当然,他觉得最喜欢的还是上海,因为在这一个城市可以认识来自全世界的人,还有各种各样的美食,每天都有很多新鲜故事发生,比如今天这次会面,认识新朋友有很多新的收获。

他告诉我们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在这里的人们非常flexible,什么事情都讲求关系,尤其是在商业环境里面,和德国差别非常大,德国一切严谨和结构化,做生意很直接,谈合作一上来就问你有什么优势,核心产品竞争力,为什么我们要和你合作,123一条一条沟通完,每个议题限制多少时间,谈完就结束,很boring。而在中国则是先沟通情感,聊聊最近的状况如何,然后再开始慢慢谈要合作的内容,一开始还不是很习惯,慢慢的就习惯了,因为他觉得这样比较轻松愉快,他不是一个喜欢拘束的人,很适合学过市场营销的他。

德国青年的融入策略

我比较好奇他来到中国的这两年以及在日本的两年,他是怎样融入当地的生活的,是否还习惯。他说他是一个喜欢交朋友的人,通过本地的朋友,他获取了很多不一样的资讯和认识,这是他有别于其他德国朋友那样,虽然来到了中国,然而还是德国式的生活方式,只是搬了一个国家的城市而已,身边的圈子也都是德国人或者欧洲人,他不认为那是出国。

所谓换个国家过着本国的生活,这种方式我曾以为只是中国留学生才有得状态,没想到从一个外国朋友口中说出来,也算是刷新了我的认知,没想到世界各地都一样,不在于哪里的人,而在于是什么样的人,是否保持足够的开放心态和包容度,主动去拥抱未知的环境。

他一开始融入的方式是从所住的小区周边开始,探寻本地化的美食餐厅,日常跟中国的同事们一起玩,还通过他们认识很多新的朋友,通过与他们相处才能了解真正本地人的生活状态,比如如何用饿了么叫外卖以及上淘宝买东西等,虽然他知道这很方便,但是他还是摆脱不了德国式的思维习惯,他会思考一旦绑定了自己的银行卡,他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财务状况,买买买有时候就是因为手机支付感觉不到难受,呵,如果每次买东西掏的是现金,他可能会再斟酌一下是不是必须的,难得的一种理性状态,同时还强调如果是在德国的话,大家可能更关心的是都绑定了银行卡信息,这数据是不是安全的,倡导无现金交易的环境里,他的视角也蛮值得思考一下。

德企与日企的差异

除了生活化的议题,我还很好奇他们所在公司的企业文化和运作特点。因为此前有了解到德国的企业一般会选择德企合作,日企也倾向于选择日企进行各个层面的业务合作,如今他作为一个德国人曾在日本的德企工作过,而今又在中国的一家日企工作,他告诉我,他感知的德企和日企的差异,核心在于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的不同。

大多数人都知道两个的产品在质量上都很好,却不知道着背后还有很多差异。

德企,高效的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日企,低效的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Chris说德国企业非常讲求效率和结果,大家都很高效的完成手上的工作事务,工作认真严谨,同时也注意个人生活和休息。而日企则讲求团队服从,比较讲求勤劳,虽然也有流程规范,但是多表现流程上的责任约束,显得有些效率低下,加上比较强调职位等级,所以汇报流程很长也会带来效率上的折扣。

我想这不一定代表全部德日企业的现状,毕竟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全球化企业,当然,德国青年的切身感受分享也让我多了一些新的认识。

德国青年的选择逻辑

他曾经在大学毕业旅行的时候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觉得这里很神奇,因此有一种力量莫名的吸引着他,让他渴望花很长一段时间去了解东方的世界,因而他在德国工作很短的时间后就开始着手申请东亚地区的工作,起先去到了日本,而今来到中国快两年了,或许下一个地方,他会选择去香港或者新加坡。

从交谈过程,我感觉我们或许是同龄人,在中国到了奔三的这个年龄,难免会有很多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某些心理压力,诸如,你什么时候结婚,结了婚接着是你什么时候生孩子,生了一个接着问什么时候生第二个,循环往复,无处可逃。这些都是他在中国的同事们的生活中感觉到的特别压力,而他告诉我们这在德国是不存在的。

他说,在德国的年轻人,有很大的自主权,到了成年的年龄,很多事情都是他们自己做主的,父母不太会干涉他们的想法和选择,所以他才能一个人跑到中国和日本工作那么久,一段时间就和父母视频聊一下就好了,以前在琢磨为什么那么多外国青年会无拘无束的去到那么多地方工作或实践,我想有很大一个因素可能就是来自家庭的一些压力吧。

谈及近期什么安排时,他说可能出去旅行旅行,也可能在圣诞节回欧洲呆上一周,我俩笑着说,一个人旅行多无趣啊,看见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人分享,不会觉得孤单吗,他却说:“我热爱一个人旅行,一个人的话我不用和任何人协商行程安排,这样才有更多机会和当地人交流,更能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和文化,这种情况下,一个人会变得更加灵敏”。第一次听到这样的看法,insightful!

当店长提醒我们马上打烊之后,我才意识到这顿饭,我们吃了快三个小时,这是我俩和国际友人最为深入沟通的一次饭局,送完Chirs上出租车,回家路上我俩会意一笑:今天赚到了,明明目的是练习英语口语来着,结果聊天聊走心了。期待着下次国际友人的回邀。

文/ActionThinker